这一思想经过两汉神权主义的冲击,到汉末又一次得到回应,并成为现实批判的理论依据。
王阳明又说: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样的人可以无心,可以忘己,可以无我,即没有成心。
庄子把人心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外物为对象的认知之心,这样的心局限于彼我、内外之分,计较是非、善恶之别,处在彼我、是非的对立之中,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他称之为成心。要达到这种体认,不能对事物进行对象分析,也不能进行概念推理,只能是静观式的体会。其立论的主要根据就是内在的心理情感及其经验。他提出天有两种意义,一是天之天,即与人相对而存在的自然界,一是人之天,即人所具有的天道或天德,也就是天人合一之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方面,道作为绝对抽象,它没有任何具体内容,并且存在于万物之先。心是人的主宰,也是自然界的主宰,但只有心理合一才能作主宰。庄子的逍遥游,就是这种体验的最高境界。
至于复杂的问题,就更需要逻辑思维。它虽然由精神快乐转向形体快乐,由精神享受转向物质享受,但都是为了个人受用。由于这种超越建立在天人合一、心理合一的基本前提之上,因此天理就在心中,就是心的本体存在。心勿忘,勿助长,既不可忘失,亦不可助长,顺其自然之势,加以培养。
无论成圣、成仙或是成佛,都变成现世的目的追求,当下见出成效。理是真如本体,事是因缘而起的现象,二者有根本区别,但又是相即相融、不可分离的,如同大海之与百川,海水之与波。
三表是证明认识正确性的三个标准: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60]《老子》第二十二章。中国传统哲学则不完全如此。正因为他们并没有把客观的所以然之理同内在的所当然之理区别开来,所以走上穷理尽性的老路。
至于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则是超越人的社会伦理而实现个体的精神自由。照心学家陆九渊所说,我的心就是宇宙的心,心就是性。因为他们所讲的形而上之道(或理),都不离形而下者而存在,形而上的普遍原理只能在具体事物中存在。儒家从孔子开始,就重视个人的笃行,并把它提到第一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就是无或无无,因为它没有任何具体规定。为什么呢?因为这不是认识问题,也不是人的认识所能解决的,万殊纷然,何可以意极哉?[89] 虽然如此,实践却是可以解决的。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一句话,是主体意向活动而不是对象性认识活动。道家强调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道家并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自然哲学,更没有发展出科学理论(只有道教中有某些科学的东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正是主体意向活动的完成,人与世界处在和谐一致的关系之中,同时又表现出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作用。……此心即与天地无异,不可小了佗,不可将心滞在知识上,故反以心为小。而孔子却说,我们那里的直躬者不是这样,我们那里的直躬者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45]。《易传》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也奠定了传统思维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天道性命合一的形上思维。
他们认为,真知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不是运用和发展人的聪明智慧,向外探求自然界的奥秘,提高科学技术,而是返回到自己的无知无识的自然纯白之心,体性抱神,无为素朴,以求得内心的平衡。
它主张通过主体的内在的情感需要、评价和态度,通过情感意识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活动,获得人和世界的意义。[30] 他所说的圣人,显然不是儒家所谓的圣人,倒是同庄子所说的真人、至人、神人更加接近。
[62] 万物虽然纷繁杂呈而变化多端,但各有其根,这个根就是静,也就是道。其实从内圣到外王都是实践问题。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这一点对于后儒特别是理学家有很大影响,构成传统思维的重要内容。天台宗所要解决的,无非是如何成佛的问题,说来说去,佛性就在自家心里,只向自家求,不向心外求。他所谓以一统众,实际上是以抽象的普遍原则统帅众多的具体事物。
从这种思维模式出发,对于经验知识不是从客观方面去理解,从逻辑概念上去分析,也不是通过实验求得证实,而是从主体的情感需要出发,对经验进行选择、过滤或净化,通过主体意向活动,达到理性化的认识。这一点同孔子的求仁说一样,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的基础。
[68] 这样的人,就是至人。所谓止观,必须止于心,而不是止于别处。
我今问何故为室,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则子告我为室之故矣。道家所说的无心之心、虚室生白之心,就是这样的心。
从主体的情感意识出发,体验到人生而静之性,也就实现了人生的意义。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但是他并没有突破个人实践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人格实践,所谓真知也是个人实践基础上的经验知识。明清之际,有经世治用之学,这是理学以来实践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曰:‘圣人在乎?公日:‘已死矣。内圣是本体,外王是作用,本体决定作用,内圣决定外王,个人的道德实践是起决定作用的。
至于反虚无,则是返回到虚无本体即自然之性,是主体自反思维。求内不得,将求于外,舍内求外,非惑如何?[34] 在内者就是自性,求内者就是自知其性。
知而未尝为,亦只是未尝知。为知识而知识历来是受到批判的,而实践原则,主要是如何做人的原则。